近日,中国管理问题研究中心智库建设案例《从“智”到“治”:智库嵌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的“创新港模式”》获评CTTI(中国智库索引)2025年度智库建设最佳案例—示范案例。本次评选涉及全国1000余家CTTI来源智库,在参评案例中共评出标杆案例35份,示范案例69份,优秀案例103份。
2021年,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启动“产教融合、协同育人”创新工程,遵循“扎根西部、服务国家、世界一流”和“国家使命担当、全球科教高地、区域创新引擎”的战略定位,围绕“企业主导什么、怎么主导”“深度融合什么、在哪融合、怎么融合”两个方面五个问题,积极探索企业“出题、出钱”,学校“出团队、出设备、出场地、出保障”,企业全过程“阅卷”并直接推动成果转化的产学研融合新形态,形成了以“6352”工程为顶层设计、以“1121”模式为实践路径、以“四主体一联合”校企联合研究院为抓手的教育、科技、人才一体推进的“创新港模式”。2025年9月,教育部怀进鹏部长和科技部邱勇副部长两次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“高质量完成‘十四五’规划”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”上点名表扬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模式:“西安交通大学的‘创新港’,构建了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新模式,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引擎”“西安交通大学与241家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研究院,形成了大学‘出团队、出设备、出场地、出保障’,企业‘出题、出资’,并且作为成果的‘阅卷人’全程参与的模式。”
该案例通过深度调研和综合研判提出,西安交通大学创新港模式的核心在于通过制度创新与机制设计,引导并保障校企双方共同投入资源、共同参与管理、共同面对不确定性,形成“一荣俱荣、一损俱损”的命运共同体——以企业为主导牵引市场需求与投入,以制度为保障明晰风险责任,以资本为纽带分散财务压力,以人才为枢纽贯通创新链条,以“孵化+共享”为平台提供缓冲与流转空间。在空间形态上,创新港是没有围墙的开放校园;发展理念上,是开门搞创新,大学主动放下身段服务企业;合作模式上,是“坐在一起、干在一起”,统筹各创新资源富集主体“所需、所长、所能”;科研组织上,是从小团队“单打独斗”到跨机构、跨学科、跨团队“大兵团作战”;过程管控上,是“从0到1”“从1到N”以及“从N到1”“从1到0”的即时反馈与循环迭代;人才使用上,是“不为所有、但为所用”的柔性引才、协同用才;具体成效上,是“资源进港、成果出港”的双向互动。
该案例指出,创新港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模式,其精髓在于摆脱了松散的“项目式合作”,构建了一个“实体承载、深度融合、资源共投、价值共创、利益共享、风险共担”的企业主导型创新联合体,形成了“实体、实权、实责、实利”——实体物理空间承载确保了“科学家+工程师”需求即时对接、研发无缝协同(“实体”),“双管理、双首席、双签字、双导师”的双重领导与审批机制确保了企业对平台运行的知情权、控制权(“实权”),多模态的有组织科研、“科学家+工程师”的混编团队、标准流程下的研发管理确保了分工有度、协同有效、约束有力(“实责”),“谁完成、谁拥有、谁受益”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了各方权责利匹配(“实利”)。